联系我们

电话: 010-85693631
传真: 010-85693631
邮箱: zgycxyjs@126.com
所址: 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国际贸易中心A座1018室
邮编: 101100
日本: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体系
2014-06-19

     新华社大阪讯 日本产品的质量和技术一直在国际上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日本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内活跃着的大量高技能人才。而这些高技能人才的源源不断的供应,不能不归功于日本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

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

    日本的职业教育机构统称为专修学校,分为专门学校和高等专修学校两类。这些职业学校以私立为主,但均可通过培训项目从政府拿到经费。公立职业学校无论当年招生数量多少,每年从政府那里拿到的办学经费都是固定的。私立职业学校则根据国家公共培训计划的大小而获得相应的经费。这类学校的规模都不大,一般为几百人,最大也不过几千人。全国的专修学校在校生大约79万人,是各类大学在校生人数260万的1/3 。
    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文部省为专门学校毕业生颁发"专门士"称号,相当于准学士学位,在学生继续深造和应聘国家公务员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同时,厚生劳动省和有关省批准和授权职业学校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工作。许多行业协会和知名国际公司也与学校合作,共同颁发资格证书。职业学校也以自己的实力和质量赢得了社会认可。 2004年,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为77.1%,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55.1%。
    日本推行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对鉴定的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并对各项考题、考务和考试时间也作了规定,由各地方政府具体实行。各地按标准自行开展实践技能考试,考题由各都、道、府、县知事签署。全国统一在同一天进行理论考试,考题由厚生劳动省大臣签署。只有通过了技能考试,才有资格参加理论考试。目前认定的职业有137个,一般分为特级和一、二、三级,有的行业不分级。特级:具有本行业管理和监督指导能力;一级:技术最高级,高级技能士称号;二级:中级,中级技能士称号;三级:初级,三级技能士称号。

依靠法律加强职业培训制度建设

    日本政府长期以来非常重视职业培训,并就职业培训推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195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职业培训法,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公共职业培训机构。在这部法律中,职业培训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公共职业培训机构提供的,针对学校毕业生等求职者、转换职业者和在职雇员的职业培例;另一类是企业对新招募员工的职业培训。 1969年职业培训法的修订本规定了公共职业培训的种类包括基础培训、提高培训、能力再开发培训和再培训以及职业培训教师的培训。
    1985年,职业培训法被大幅修订并更名为"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原来在职业培训法规范下的职业培训以培养第二产业的技长工人为主要对象,而"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旨在对所有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期间提供及时的、适当的职业能力开发。主要内容包括:(1)为劳动者提供职业能力培训以使其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2)对所有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开发和提升提供广泛的职业培训,不仅针对技术工人,也针对管理人员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3)为企业提供各种援助以促使其帮助员工自发地接受教育和进行能力开发。之后,该法分别于1992年、1997年和2001年多次被修订。
    日本的职业培训包括两大部分,即高度集中的公共职业培训和企业内部培训。
    一、公共职业培训。
    日本的公共职业培训机构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由国家设立,另一部分由地方(都、道、府、县)设立。大多数的国家公共职业培训机构由雇佣能力开发机构运营,包括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职业能力开发中心、生涯职业能力开发中心、职业能力开发短期大学校、职业博物馆和由雇佣能力开发机构举办的地方中心等。
    二、企业内部培训。
    为开发和提升雇员的技能水平,日本的大型现代企业更愿意在企业内进行职业培训,而不是利用外部培训(包括政府提供的公共职业培训以及私营部门提供的培训)。日本企业不仅期望开发技术工人的某一种专业技能,而且期望培养其在工作态度和多面的贡献。基于此,日本企业向其雇员既提供入门培训,也提供继续培训。
    对于新招募的雇员,企业通常先提供最初的定位培训。之后,根据这些新雇员的受教育程度和企业的具体业务状况,企业将向他们提供基本技能的培训。小企业则更多地依赖其母公司、当地的行业协会和培训机构向其雇员提供培训。
    企业内职业培训的主要形式是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技能培养的核心是工作一线的在职培训。目前,日本企业普遍采用宽泛的在职培训,辅以短期的、插入式的脱产培训的方式来开发工人的技能。
    当前日本职业能力开发表现出几个显著特点:一是非正式的在职培训比正式的在职培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二是长期的非正式在职培训是工人获得高级技能所必不可少的,非正式在职培训的主要形式包括工人实践经验的逐步提升、轮岗制度和在多个岗位上工作,长期的非正式在职培训给予工人获得多种技能的机会。 (记者马兴华)

院所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