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 010-85693631
传真: 010-85693631
邮箱: zgycxyjs@126.com
所址: 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国际贸易中心A座1018室
邮编: 101100
薛求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跨文化管理
2015-06-08

    薛求知,1988年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受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1996年晋升为教授。现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企业管理博士点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国际商务管理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咨询工作。曾被评为上海市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列入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获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组评审专家、教育部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

 

    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大国。

    从时间上来看,大多数合并的公司在并购初期就出现了并购综合征2011年出炉的德勤《大中华中国海外并购焦点项目》报告中提到,大概有50%的中国海外并购,在企业并购发生后的68个月当中,生产率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在并购1年以后,47%的原目标公司的管理层会出现离职;并购3年以后,企业出现了零增长。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并购发生后的前两年,企业还在消化一些原来的潜力,但到第3年或者3年以后,企业就出现了零增长。

如果对这种并购综合征的病因作一简单分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病因就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对于跨国企业的挑战是有代表性的。这不仅因为,跨国企业面临的是与母国文化有差异的他国文化,而且,由他国文化所导致的价值观、态度以及行为,会进而对管理者形成巨大挑战。毕竟,不同的文化,会导向不同的管理实践;不同的实践,所适用的环境也不同。很多在本地文化中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一旦进入另一种环境,常会产生一种差强人意的效果。因此,如何重视国际化经营中的跨文化管理,成为影响跨国公司成败与否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如何看待文化差异

    在并购这个问题上,员工间的文化融合其实比资产重组要复杂得多,也灵活得多。如何从管理的角度尽可能消除文化壁垒?简单来说,必须要提高员工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

    讲到文化壁垒,我认为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随着海外并购的完成,需要大量具有国际运营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被派到海外。当派出的驻外管理人员到任后,他们面临着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伙伴。由于国家文化、区域文化、组织文化上的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外派人员间的沟通难度。沟通问题看上去是小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成为外派人员在当地开展工作难以逾越的巨大障碍,进而导致外派人员的实际胜任率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并购以后的工作团队往往包括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很多是当地的经理人员。在随后的共事过程中,组织文化和国家文化上的差异,很可能导致内部人员间的摩擦和冲突。这也成为企业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不同的语言、思维方式、组织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管理方法,使得双方在未来的交流和共事当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误解或者碰撞。双方如果沟通交流不畅,将会给新公司的整合运营增加很多阻力。因此,在并购这个问题上,员工间的文化融合其实比资产重组要复杂得多,也灵活得多。

    如何从管理的角度尽可能消除文化壁垒?简单来说,必须要提高员工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这里所说的文化适应能力既包括对不同外界环境、文化背景的适应力,也包括磨合能力。正因为有这种磨合能力的存在,就可以解释,为何面对文化壁垒时,有的人会不知所措,有的人却轻松驾驭。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调查中碰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是很重要。他们认为,人从本质上来讲都是一样的。别看皮肤颜色不一样,长得不一样,语言也不一样,但追根究底,大家的兴趣、欲念、偏好有很多相似、共通之处。因此,在他们看来,那种表面上的文化差异可以忽略。反正大家在一起工作,时间长了以后,你也理解我,我也理解你,大家都会慢慢自然地接受彼此。

    另一种观点认为,要对文化差异给予充分的重视,因为重视文化差异就体现了对人本身的尊重。但要分清差异的层次,有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但有的一定要认真对待。文化差异会体现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不仅会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会在其他功能管理方面体现出来。因此,能否将差异作一细分,对企业未来的运营而言至关重要。

    假设我们赞成的是后一种观点,那么就得考虑到一个问题:很多人对自己的行为模式并不怎么清楚。我在课堂上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请同学们把中国文化管理当中的一些要点,用最精要的几句话概括一下。大部分人的概括很模糊,似乎有一点道理,却说不到点上。这说明,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并不充分。我们的行为模式和思想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响。但对于这种文化上的影响,很多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甚至可能不怎么理解。比如说,日本人倾向团队合作,美国人偏好个人的开创精神和成就感。如果我们去观察他们儿时学习给图画填色时的表现,就能看到,他们各自的文化型塑了他们今天的行事风格。

    一会儿我会讲到一个例子,海尔并购日本三洋公司。经过很长时间的融合、改造、消化以后,实际上日本的经理人和员工对海尔的文化已经有相当程度的接受。但是当记者私下里去问日本的管理者希望得到怎样的薪金制度,他们仍然表示,不希望我个人的工资比我的同事高出一大截希望薪金制度的设计是对我们团队成就的整体认同。这个情况如果放在中国环境下,显然就不是这样了。以往我们研究东方人的管理文化或思维时,常讲我们来自一个注重团队、集体的文化背景。但实际上,今天中国职场上的个人主义已经表现得非常突出了。越是年轻一代,越认为报酬高就是个人能力强的体现。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迄今为止,很多日本员工依然认同自己的报酬高低要更多从团队的角度来衡量。这就是文化的烙印。

    正因为一些文化烙印的存在,在一国被视为优越的事物,在另一国很可能被视若无物;某些行为上的特点,在一国可能造就一名成功的企业主,可在另一国,却常常会令人感到紧张、不解,甚至会冒犯别人。因此,在国际经营中,我们还是要对各种文化烙印下的文化差异、对跨文化管理予以充分的认识和研究。

    什么是文化智力

    文化智力反映了人们在新的文化背景下收集和处理信息、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的能力。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培训和员工自身的努力,完善他们在文化智力上的表现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被派到国外工作后很胜任,甚至把这个作为对自己的塑造和培养,而有的人却困难重重、忧心忡忡?这里面涉及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即文化智力

    关于这个问题,理论界最近10年研究得非常多。所谓文化智力,就是指当你到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下,你这个人所体现出的识别能力、适应能力和胜任能力。在我们进行跨国经营当中,这个文化智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总的来讲,文化智力反映了人们在新的文化背景下收集和处理信息、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的能力。

    讲到这里,我想起法国雷诺公司的CEO卡洛斯。雷诺兼并了尼桑后,他作为法国人被派到这个新公司工作。这个人的文化背景非常复杂,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是黎巴嫩人。他在米其林北美做总经理,后来被挖到雷诺,帮助当时的雷诺挽救残局,把一个濒临破产的汽车公司重新振奋起来。在雷诺并购尼桑以后,公司就把他派到了日本。他不像其他法国人到了日本以后忧心忡忡,他说,我觉得很适应。我到过很多城市,无论是在南美也好或者在欧洲也好,或者是到日本,都生活得游刃有余,发现这里有很多新鲜的东西,有很多我可以吸取、学习的地方。 后来他把这家公司管理得非常好,成功地将非常排外的日本人跟法国文化融合了起来。可以说,卡洛斯就是一位文化智力相当高的职业经理人。

    文化智力有三个基本要素:认知、动力、行动。认知,运用自身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认识不同文化的能力。动力,融入到其他人或者文化中去的愿望和能力。行动,采取与自己认知和动力相一致的有效行为的能力。

    与此相关的概念还有两个,跨文化适应力文化胜任力。跨文化适应力,是指个体对新环境在心理上的舒适感和熟悉度。它包括三个维度,一个是一般的适应性,我们到那里是不是能够正常生活,这是很重要的。很多人刚出去留学时的反应会不一样。有的人觉得第一个月特别难受,恨不得马上买一张机票就回国。第二个维度是交往适应性,你同东道国的人能否顺利建立起融洽的个人关系。第三个维度是工作适应性,在新文化背景下开展新的工作任务、适应新的工作角色、职责以及工作环境的能力。 跨文化适应力被认为是外派后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与跨文化适应力相对应的概念是文化胜任力。这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国外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在国际业务中,个体运用一系列知识、技能与个人特征,与来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们成功合作的效率,就是文化胜任力。也就是说,这里不能光是一般性适应,还有效率的问题。文化胜任力强的人,能把不同文化的不同特点嫁接在一起,然后取长补短,产生更有效率的工作方法,从而产出更大的效益。文化胜任力也是外派后能否成功的关键。具体来说,文化胜任力包括个体特征、个人技能和文化知识三个方面。文化胜任力的形成过程,就是个体不断把这三方面应用于新文化环境的过程。

    那么,如何开发文化智力?学者Easley认为,文化智力开发有六个方面。第一,要对自身文化智力上的优势或者弱项进行自我评估。第二,针对弱项进行自我培训,选择培训内容。第三,实施上述所有培训。第四,参与者组织自己的个人资源,为自己选择的培训方法提供支持。第五,进入需要面对的文化环境,基于自己的文化智力优势调整行为计划。第六,重新评估自己有没有新技能上的增长,并且检验这种新技能的效果。

    当然,外派员工实际上也有各种各样的层次。从跨文化管理的视角来看,最低层次的是文化探险者、带成见的观察者。第二个层次是文化敏感者,能够识别文化差异。第三个层次是文化知情者,知己所不知。第四个层次是文化裁判,能够对一些特性进行概括提炼。最后一种是文化综合者。他能超脱双方原来的文化,建立一种新的文化,这是最高层次。当然,员工的成长具有阶段性,上述层次上的差异并非静止的状态。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培训和员工自身的努力,完善他们在文化智力上的表现。

    跨文化管理实例和对策

    海尔日本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既尊重了当地人的文化,又有效地进行了制度的再设计。在跨文化经营中,关键节点上的领导人必须能够突破文化差异,既落实整个体系,又有效串联起整片网络

    下面结合中国企业的实践来谈一下。

    海尔并购三洋,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了几个阶段。2002年,海尔与三洋签订了全面竞合关系协议。2007年,海尔和三洋在日本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2011年底,海尔收购了老牌家电三洋电机的白色家电业务,包括电冰箱、洗衣机等(黑色家电三洋卖给了松下)。比较有代表性的转折点出现在201215日,海尔在大阪正式成立了海尔亚洲国际,并且在日本推出了全新的品牌亚科雅。

    在跨文化管理方面,海尔并购三洋白色家电业务碰到了很多文化差异上的挑战。例如,海尔的薪酬和升迁体系跟日本的年功序列制平均主义发生相当大的碰撞。在海尔看来,奖金、薪酬与员工的业绩直接相关。即便比较年轻,只要你工作绩效非常强,很可能就被提拔到一个领导位置。这在海尔的价值体系里面是很自然的,但这在日本员工那边就很难被接受。日本公司比较按部就班,讲究员工序列、论资排辈。资历长、年头多的老员工先走到领导岗位上,年轻的则要慢慢等、慢慢排队。当时的海尔认为,尊重并且接受文化差异是跨文化管理非常重要的原则之一,也特别强调要尊重日本文化,但问题是,为了尊重日本文化,海尔该放松自己体系里的哪些制度呢?如果要保留日方文化里的一些内容,海尔可以放弃的又是哪些?

    后来运作下来的体会是,尊重文化差异并不表示跨国企业需要完全照搬当地运作模式,而是要在充分理解当地文化后,用符合当地文化价值的方法和程序获得当地员工的接受,而在实质项目上,仍然能够坚持完成自己所设置的目标。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尊重,一方面还是要实现自己的目标。这里面就有一个变通的问题。

    “跨文化问题在海尔并购三洋一例中有哪些体现?大致上有三个层面:第一,来自国家文化和企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海尔和三洋在这两方面上的差异都很大。第二,行业传统。改革开放后,我国很多合资企业或者生产流水线都从日本引进。但如今,中国企业反过来收购日本企业,在进入日本市场的时候就有一定的难度了。日本民众能否接受你,这是跨文化问题在市场层面上的体现。第三,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冲突和情感上的纠结,所以也容易造成海尔和三洋之间在融合上的潜在障碍。而当上述三个层面的问题搅在一起时,情况就显得特别复杂。

    如何达成尊重对方文化和实现自身目标的统一?海尔三洋总裁杜镜国应对这些挑战的方式相当特殊。他没有坚持当下立即实施海尔原有的一套制度,而是花了相当长时间和日本员工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与顾虑,也让他们看到海尔的企业管理体系可以为他们创造哪些价值。他把160多位日本员工分成了十几个组,跟所有日本员工喝了一次酒。当然,他不是同一时间进行的,而是花了相当长的时间,从而了解了日本员工的想法。然后,他提出了一个过渡版的对策。按照海尔原来的设计,薪酬完全跟着个人的业绩走。但到了并购三洋的这个案例中,就把薪酬分成了两部分:一个部分是基本工作,保底的;另外还有一块,根据你的业绩进行调整。

    海尔日本经历了人事制度、升迁制度、工资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的改革,在此基础上逐渐明确了目标,也推动了企业内外文化上的融合。后来日本员工逐渐接受了海尔的各项制度,对来自中国的经理人也产生了信任和认同,连带着自发地把销售目标也提升了。

海尔日本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既尊重了当地人的文化,又有效地进行了制度的再设计。在跨文化经营中,关键节点上的领导人必须能够突破文化差异,既落实整个体系,又有效串联起整片网络。跨文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该包括三个方面:跨文化培训、文化融合、反馈系统的建立。在跨文化技能培训方面,心理压力应对能力、有效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是非常关键的要素。

    我在国外待了很长时间,总感觉要把不同文化融合到一起真的很难。在座很多人都烧过汤,一锅汤烧好了以后,无论我们搅的时间多长,油还是油、水还是水。但融合虽难,却并非绝不可能。我个人更加倾向于认为,双方对对方文化能否有一种理解和包容非常重要,且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相当不易。为此,为了文化融合,可以建立一些反馈系统,检验你的做法是不是能够有效地减少跨文化管理问题。比方说,设计各种各样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之内化为公司员工的思想观念,进而对员工进行制度上的硬管理,实现思想文化上的软管理,以期在此间找到一个新的文化相融的平衡点。

    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大,随着我们对外投资额的加大,一定会成长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跨国公司。届时,他们对真正符合要求的国际化领导人将有更高的需求。跨文化管理能力应是其中应有之义,而这恰恰是我们应该努力的。

院所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