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 010-85693631
传真: 010-85693631
邮箱: zgycxyjs@126.com
所址: 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国际贸易中心A座1018室
邮编: 101100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区镇发展之道——以韶山灌区“五个文明”和红岩镇协调发展为例
2015-06-09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克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并联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给我国“三农”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我们科研团队以“致力农村发展预测、研究农村工作难点、提供农村决策服务”为目标,重点就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粮食安全、县域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三网合一、干群关系、生态文明、两型社会、综合扶贫等课题,利用假期到湖南红岩镇和韶山灌区进行调研。走访、座谈和查阅文献中,我们团队成员都深切感到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区镇发展之道方面,这两地是展示湖南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优秀窗口和有效平台。

从红岩镇来看,该镇19965月才成立,由原盐井乡与原桃坪乡合并而成,地处湖南邵阳的绥宁、洞口及武冈三县市交界之处,区域经济、边贸集市相当繁荣,是绥宁县最大的乡镇和绥宁北部的经济重镇。近年来,该镇深入开展“转作风、解难题、抓关键、见实效”专项活动,以“一个中心、带动两翼”的发展思想,致力于突出中心城镇、商业中心地位,大力实施“保稳定、促发展、抓民营、重招商、兴科技”战略,狠抓“项目立镇、招商引资、优化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城镇提容扩质、安全生产、改善民生、盘活林业、做强杂交制种、强化设施建设”等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适应新调整,紧紧围绕“把握一个中心(即把握住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不动摇)、抓住四个重点(即抓住城镇化建设、抓住农业产业化、抓住林工一体化、抓住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四项工作(即突出农民增收主题、大力加强农业产业化与新农村建设,突出产业建设、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突出城镇提容扩质、加大加快城镇化进程,突出民生主题、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全镇2012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4.1亿元、粮食生产1.4万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7亿元,上缴国税39.8万元、地税15.6万元,完成全年总任务金额的100%,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民生显著改善、群众分享经济改革成果最多的目标,成为该县乃至湖南省积极探索和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区镇发展的先进典型。

这里限于篇幅,着重论述韶山灌区,从中可以看出其建设的公共效率之价值指向。素有“北有红旗渠,南有韶山灌区”之称的韶山灌区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于196571日动工兴建,10万建设大军仅用10个月时间高标准、高速度建成的湖南省内综合功能最全、灌溉面积最大、建设影响最广、文化底蕴最深、综合效益最大的灌区,真正做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建成、当年受益,创造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新奇迹。该工程的建成,改变了湘中地区乃至湖南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面貌,促进了我国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政治、精神、社会和生态“五个文明”协调发展效益,形成了通过“五个文明”协调发展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区镇发展之道的新范式。

第一,韶山灌区是一处湘中崛起、科学发展的富民工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区镇发展的巨大经济文明效益。灌区建成后,彻底改变了因水、旱等自然灾害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状况,促进了灌区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灌区100万亩农田水旱无忧、稳产高产,使受益县(市)湘潭、湘乡、宁乡成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国家级及省级杂交商品瘦肉型猪基地,水产和主要经济作物产量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灌区工程所产生的效益辐射到整个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出现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商、建、运、旅游各业俱兴的局面,使灌区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灌区在保障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湘中崛起、科学发展的强大支撑。

第二,韶山灌区是一篇公仆亲民、兴办实事的典范之作,是一首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深情赞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区镇发展的巨大政治文明效益。水利是国民经济、人类生存发展的命脉。“善治国者必先治水”。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对韶山灌区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毛泽东主席当年曾两次做出指示,意味深长地说 “要高产才算”、“灵了再写”。周恩来总理和陈云、李先念、谭震林几位副总理一起研究韶山灌区的有关问题,并亲自审批了中央给灌区工程的2500万元投资。谭震林、陶铸和王首道等领导多次到工地视察指导,并亲自给大型建筑物题字。陶铸后来还专程赶来参加灌区通水剪彩典礼并乘船视察渠道工程。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这一造福于民的宏伟工程的决策者、指挥者。在灌区工程施工的10个月里,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同志亲临现场办公达11次之多。省指挥部虽然设在湘潭宾馆,但省委工程指挥部领导和人员很少在那里住,尤其是总指挥华国锋同志常常一身民工行装,在工地蹲点、具体指导,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基本上没有回家。修建韶山灌区,不仅时间紧、困难多、工程难度大,而且涉及到三个地区、近百个公社、近千个大队、近百万群众的切身利益。省指挥部对于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许多问题如库区和沿渠拆迁移民住房问题、沿渠修建方便群众的人行桥和浣洗挑水码头问题、保护群众赖以生存的耕地问题等等,都考虑得很周到,处理得很好,赢得了群众称赞,经受了历史检验。另一方面,旧时代的频繁水旱灾害在这里演绎一个又一个黑色轮回,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迎来了崭新的时代。在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群众大办水利,迅速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面貌。韶山灌区总投资1.2112亿元,其中国家投资4000万元,地方和群众自筹8112万元。当时实行的是人民公社制度,民工和后方搞生产的农民一样按定额记工分,年终由集体统一分配,没有一分钱工资。至于生活,吃饭定量,粮食自带,凭票开餐。每个劳动日,国家仅补助粮指标一斤,伙食费四毛。正是依靠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集体经济的优越性,10万民工以“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精神,在短短的10个月时间里,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万水千山两肩挑,搬来银河落人间,成就了造福于民的千秋伟业——韶山灌区工程,终于结束了千百年来饱经水旱灾害的辛酸历史,实现了安居乐业、人寿年丰的美好夙愿。

第三,韶山灌区是一座艰苦创业、团结战斗的精神丰碑,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区镇发展的巨大精神文明效益。韶山灌区工程作为湖南省丘陵地区第一个大型引水工程,也是当时中南地区的大工程。灌渠主要通过湘乡、湘潭、韶山、宁乡一带丘陵地区,穿过10座山,劈开110多座山头,跨过90多条河谷,越过10多处公路、铁路。省委要求在1966年春耕生产之前拿下灌区主体工程。在当时经济极端困难、物资十分匮乏、技术设备落后、地质地形复杂的条件下,要如质如期完成工程任务,没有一股艰苦创业、敢闯敢干、勇打勇拼、团结协作的精神是不行的。十万民工胸怀壮志,风餐露宿,日夜奋战,用铁镐、锄头和两齿锄等简单工具,凭着一颗红心,一双巧手,“不怕烈日风雨狂,不怕冰雪与寒霜”、“不怕双手起血泡,不怕汗水湿衣裳”,逢山切岭开隧洞,遇壑填方架渡槽,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被人们称为“十万英雄”、“十万愚公”,为后人留下了一座高山仰止、永世不朽的精神丰碑。

第四,韶山灌区是一个精心管理、争创一流的先进模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区镇发展的巨大社会文明效益。遵照毛主席为灌区所作“要高产才算”的指示和省委提出的“一定要把韶山灌区工程护好、管好、用好”、“建成高产、稳产的社会主义大农业的样板”的要求,灌区管理者坚持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相统一,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正确处理灌区与周边人民群众的社会关系,不断改革和完善工程、灌溉和绿化管理办法,使管理工作逐年加强,工程效益逐年扩大。韶山灌区的建设、管理经验和巨大成就赢得广泛赞誉,成为我国灌溉管理和社会管理的一面旗帜。1993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考察灌区后曾留言:“它的漂亮的建筑和优秀的管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希望它的经验能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推广。”

第五,韶山灌区是一幅设计精巧、美轮美奂的壮丽画卷,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区镇发展的巨大生态文明效益。韶山灌区建设是湖南省当年的重点工程,也是当年中南地区的大工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千秋万代的大事。当时,省委要求建设好毛泽东、刘少奇两位主席的家乡,不但要建设一个优质、高速、高效的引水工程好样板,还要在建成投产之后成为水利管理的好样板。因而,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过程、管理运行中,处处体现了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管理,使韶山灌区不仅给三湘人民带来了灌溉、防洪撇涝、发电、通航、养殖、供水等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给人们造就了一处宏伟的人文景观。灌区百里渠道百里林,树绿堤固水长清,宏伟工程与绿水青山、平展田畴与漂亮农舍交相辉映,整个灌区堪称一个极为动人的风景区,被誉为“韶山银河”、“湘中明珠”。无论是其蕴涵的精神气质,还是显现的外观雄姿,都令人遐想,令人神往,令人惊叹!单说渡槽,其造型无不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其命名无不充满诗情画意,加上不少渡槽由中央和省委重要领导人题字,更使其锦上添花、美不胜收。

不仅如此,在通过“五个文明”协调发展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区镇发展之道新范式的基础上,47年来韶山灌区人还形成了以“人本、奋斗、科技、奉献”为主要内容的“韶山灌区文化”。这四个方面的文化内容,集中体现了几十年来“韶山灌区人”造福真为民、科技出动力、奋斗谋发展的精神风貌和进取姿态,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首先,“人本”是“韶山灌区文化”的核心。人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韶山灌区文化民心所向的最重要追求。修建韶山灌区,既是为了人民,又赢得了群众称赞,而且工程质量经受了历史检验,真正体现了广大干部群众为建设灌区、推动发展、为民造福的人本理念。其次,“奋斗”是“韶山灌区文化”的特征。奋斗是事业目标与发展功业对接中的关键环节。毛泽东说过,“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是他第一篇“奋斗”宣言;“我们要努力奋斗”、“共产党就是要奋斗”是他吹响的新时代号角;“永久奋斗”、“一万年以后还要奋斗”是他的奋斗精神的特征。在毛泽东精神鼓舞下,十万民工胸怀理想信念,逢山即切岭开隧洞,遇壑就填方架渡槽,书写了惊天动地的壮丽诗篇和传奇故事,为后人留下了一座值得学习、永世不忘的奋斗精神之丰碑。再次,“科技”是“韶山灌区文化”的精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发展和区域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是灌区永葆生机的源泉。韶山灌区百里渠道百里林,树绿堤固水长清,宏伟工程与绿水青山、平展田畴与漂亮农舍交相辉映,整个灌区堪称一个极为优美动人的红色生态文化风景区,整个工程科技含量高、难度大,事故率却最少,充分彰显依托科技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价值意蕴。最后,“奉献”是“韶山灌区文化”的品质。奉献是水德价值的根本属性,体现了人的奋斗的发展方向,也是韶山灌区文化主旨的最终归宿。灌区日益成为我国中部崛起、两个率先、四化两型、科学发展的强大榜样,为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新贡献。

因而,以“人本、奋斗、科技、奉献”为主要内容的“韶山灌区文化”,是韶山灌区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中国梦”、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也体现了韶山灌区人工作作风的特质和韶山灌区人民的高尚情操追求,更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区镇发展之道。当前,积极探索和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区镇发展之道,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不仅要把这项艰巨工作融入韶山灌区“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和全部过程,而且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韶山灌区文化”,使之在推动韶山灌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从而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区镇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出其特殊的公共效用。

院所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