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 010-85693631
传真: 010-85693631
邮箱: zgycxyjs@126.com
所址: 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国际贸易中心A座1018室
邮编: 101100
抢抓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开启芜湖大城时代
2015-06-10

芜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汪斌

 

芜湖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长江通道横轴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国家重点开发地区。特别是李克强总理提出打造长江经济增长极,为芜湖城市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芜湖作为中部崛起和长江中游增长极的双桥头堡,区位交通优势突出,对外开放环境优越,从历史发展的必然和战略选择的需要来讲,都赋予芜湖建设千万人口现代化大城市的重大历史使命,这既符合“以水定人、以水定城”客观规律,更顺应了世界大河流域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

一、芜湖在国家城镇化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凸显

芜湖临江近海、承东启西,是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和南京的第三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长江中下游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改革开放以来,芜湖抢抓安徽省“开发皖江、呼应浦东、强化自身、迎接辐射”的开发开放战略机遇,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先后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批准为对外籍轮开放港口、国家沿江开放城市,芜湖作为皖江开发开放龙头地位和重要节点城市作用进一步凸显。进入新世纪,芜湖发展迈上了快车道,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200亿元跃升到2013年的2100亿元,连跨两个千亿元台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芜湖成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两头开放、中部崛起战略,打造长江经济增长极和安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引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芜湖在国家城镇化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得以全面提升,20101月,皖江示范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复,芜湖被定位为安徽省“双核”城市之一;201012月,国务院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芜湖成为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长江通道横轴的重要节点城市,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2011年,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强化芜湖在皖江开发开放中的龙头地位,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和全省次中心城市”。随着国家启动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芜湖作为长江中下游和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航运枢纽,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芜湖迎来了城市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二、发展路径与策略

建设芜湖千万人口现代化大城市,必须要明晰发展路径和策略,重点应打好“集聚”牌、“辐射”牌,进一步彰显中心城市功能,提高中心城市能级。

1、实施跨江发展战略,调整行政区划

城市定位关系到城市发展的战略导向,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战略,明确了芜湖肩负着建设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大城市的历史使命。但长期以来,芜湖受行政区划局限,发展空间偏小,布局不尽合理,地理环境的制约成为芜湖城市空间发展的掣制因素,这与芜湖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形成了鲜明对比(2010年芜湖以安徽省2.4%国土面积、3.4%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9%的地区生产总值、9.7%的财政收入)。进入“十二五”时期,芜湖以“一基地一枢纽二中心三城市”为发展新坐标,其城市功能和布局必须在科学整合下有效提升和优化。从国内外大河流域城市发展轨迹来看,都经历了城市规模从小到大,城市形态从点到面,城市与河流关系经历了从沿江发展、跨江发展、拥江发展的三部曲。为此,芜湖发展需要超越常规路径,需要有思维的创新和战略的突破。按照省委省政府将芜湖打造成为千万人口大城市的战略定位,芜湖市委市政府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审时度势,提出“跨江发展”重大战略,以调整行政区划这一最高效手段,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为芜湖城市能级新一轮的大提升蓄好势、搭好台。20118月,国务院作出行政区划调整的重大决策,将原巢湖市无为县、和县沈巷镇划入芜湖,成为新芜湖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行政区划调整,为提升芜湖在全省、中部地区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地位,打造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大城市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一个“新芜湖”城市框架全面拉开,芜湖迎来了跨江发展的大城时代。

2、提升城市能级,打造城市升级版

区划调整后,芜湖从“临江时代”走向“跨江时代”,市域面积扩大了80%,人口增加了67%,城镇化水平达到59%,城市体量明显扩大,综合区位、资源禀赋、发展潜力等优势更加凸显,城市承载力、集聚力、辐射力明显提升。但在跨江发展进程中,芜湖还面临着交通设施不完善,开放水平不高,江南和江北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对内要素资源集聚力和对外辐射带动力不足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提升与核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能级及集聚辐射功能,是芜湖建设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的迫切需要,也是探索“五位一体”、“四化融合”发展的战略之举,更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建设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大城市的本质要求。

三、加快建设长江流域现代化大城市的主要举措

芜湖作为全国梯度发展战略格局的重要节点城市,在区位条件、环境容量、产业依托等各方面具备明显优势,要在此基础上,结合芜湖实际,把跨江发展作为首要战略任务,以经济转型升级、城市品质提升为重点,着力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努力做大做强芜湖的城市能级,不断提升芜湖在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1、坚持规划先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树立全域芜湖理念,打造现代化滨江大城市,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功能布局,积极构筑“以长江为主轴、两岸联动、跨江发展”的城市新格局。按照区域性现代综合服务中心目标优化提升江南城区,按照产城一体现代化生态新城区定位加快建设龙湖新城,按照芜马城市组群中心区标准加快建设江北新城,加快城市新区建设、老城改造,重构城市空间,拉开新一轮发展的大框架。优化城镇功能布局,加快建设副城和新市镇,支持基础条件好的县镇提质扩容,进一步完善高沟等7个新市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发展引导,扎实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村庄改造提升,实施1000个村庄整治工程,引导周边散落的居民点向村庄集中。

2、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围绕打造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皖江航运中心的规划目标,全面提升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水平,增强城市发展的支撑能力。强化江北新区建设的统筹协调,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园区布局、项目、融资、用地、社会事业等方面,优先支持江北地区发展,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加快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全力推进芜湖长江二桥、芜湖火车站、宁安城际铁路、商合杭铁路、城南过江隧道、芜湖民航机场、芜申运河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两环九射”高速公路网和“四横五纵”一级公路网,构建内外畅达、衔接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公用基础设施,完善城市配电网,推进燃气干管跨江工程。加快青弋江干流整治、裕溪河治理等工程建设,改造排涝泵站,提升城市防洪和排涝能力。

3、强化产业支撑,培育壮大经济实力

产业是构建区域竞争力和发展活力的基础,也是推动城市转型的重要引擎,必须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实现产业升级与城市品质提升的良性互动。顺应长江支撑带产业优化布局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加快工业向省级以上开发区集中、服务业向主城区、副中心城区网络节点适度集中、农业向作物带和基地集中,形成主城现代服务业集聚核、东部高端产业优化带、拥江临港产业集聚带、中部产业培育带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基地的“一核三带一基地”的产业空间开发格局。积极培育提升优势产业,坚定不移把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重点突破,支持奇瑞、海螺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推动四大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企业重组和产业链重塑,增强龙头企业和产业竞争力。深入实施 “千百亿”企业培育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6122”工程,着力推进机器人、新型显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试点建设。实施重大经济增长点培育工程,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具有突破性、带动性和示范性的关键项目。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接上海自贸区,引进优质资源,打造服务经济升级版,加快构建区域商贸、金融、物流、信息消费、文化旅游和优质卫生教育资源辐射6大中心。加快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优质工商资本投向现代农业,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4、生态文明先行,推动可持续发展

把区域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作为提升城市能级的着力点,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环保模范城市创建,促进城市绿色集约发展。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突出指标约束,强化考核评价。狠抓节能减排管理,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考核,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探索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加快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提高新能源在城市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比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全市再制造等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发展,不断提高开发区资源产出率。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健全空气环境监测体系,严格控制PM2.5和臭氧等二次污染物。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完成重点流域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深入开展森林增长工程,加强矿山整治,推进生态修复。

5、改革创新引领,统筹城镇化制度安排

抢抓新型城镇化战略机遇,积极先行先试,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进一步促进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集聚融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居住证为载体,统筹居住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深化土地管理改革,创新土地供给机制,健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运作机制。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创新试点,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创新融资机制,探索以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积极与国开行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合作,探索构建高效持续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着力构建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6、扩大开放合作,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力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创新开放方式,拓展开放领域,进一步提升城市对外集聚、辐射功能。抢抓长江经济新支撑带和上海自贸区建设契机,健全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协作机制,加快三山等港区口岸建设,积极推进芜湖综合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创建工作,努力将芜湖港打造成对外联通国际、对内辐射内陆的“双桥头堡”。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逐步扩大金融、教育、文化、医疗、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对外开放。抢抓国家出台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政策机遇,进一步加强载体建设,主动承接主体功能区产业横向转移。统筹各类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推进开发区扩区升级,努力打造一批特色园区和产业集群。创新城市合作共建机制,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南京都市圈分工合作,共建芜马宣经济圈,积极推进芜马同城化,加强与马鞍山市的要素整合和功能布局、交通骨架、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衔接。

7、注重人文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

从城市形象、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政府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着手,提升城市软实力。加强城市形象塑造,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大主线,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建设山水园林、历史传承和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文化名城。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以先进文化为引领,以欢乐体验为特色,以高科技主题公园集群为重点,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和文化科技产业集聚区。加快人才培育引进,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吸引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企业高管来芜就业创业。营造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强化公仆意识和服务理念,创建一批服务品牌,推行“亲切服务”,寓管理于服务、帮扶之中。

院所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