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 010-85693631
传真: 010-85693631
邮箱: zgycxyjs@126.com
所址: 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国际贸易中心A座1018室
邮编: 101100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值得当代借鉴
2015-05-06

海南省国家税务局  邢益森

 

文昌市孔子学会的会刊,于20141月出刊的《紫贝华声》第五期,刊登了我撰写的《孔子教育思想研究》,介绍了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既是一个教育家,被誉为“万世师表”,又是一个政治家和思想家。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取得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应该看到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具有生命部分。

孔子“为政以德”出自《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主而众星拱之”,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社会自动围绕着攸转。“为政以德”反映了儒家德治论的主张,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传统,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认为“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是执政、治民的指导方针。是以道德教化作为一种主要的治国手段,运用道德的内在约束力以达到社会稳定的一种学说。回顾古老的“德治”观念,追溯其渊源,解剖其意蕴,分析其价值,不仅极富理论学术意义,更有现实实践意义。这是孔子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的选拔为政的观点。不仅在当时反映了他作为政治家、思想家的远见卓识,即使在今天也没有过时。孔子把为政者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上升为治国安邦的基础。而当今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引领群众风尚”是一致的。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值得当代借鉴。

一、弘扬孔子“为政以德”思想,坚持“依法治国”的现代意义

弘扬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现代意义,我认为,首先必须辩证“为政以德”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两者在各自的层次和领域发挥作用,不可或缺,不可偏废,不能相互取代,而应当互补相济。“为政以德”与“依法治国”应有机结合,一起解放人的自然性,共同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

那么,“为政以德”和“依法治国”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换一种提问方式,在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成为历史潮流的今天,“为政以德”的思想是否还有价值?这个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一个社会倘若离开了人们的道德自觉基础上的自我约束,即使法律多如牛毛、汗牛充栋,也难以形成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一个社会倘若离开了道德的信仰,完全诉诸法律调节,决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离娄上》),这句话就很好地表明了道德和法律各自的局限性以及两者之间互补相济的必要性。2012年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188条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这说明,从孔子发端的“亲亲相隐”的儒家伦理道德原则已经以立法的形式获得了现代法治的尊重。不久前,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这被媒体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作为“仁之本与”的孝道,用法律手段来强制落实,还能体现孝悌的本意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子游问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法治可以尊重道德,但不能取代道德。反之亦然。中国价值哲学学会副会长刘进田教授提出“一体双元三维度”的理论和方法论框架,“一体”是指人,个人是世界的本体,“双元”是指人的自然生命和自为生命,即经验的人和超验的人,“三维度”是指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以及与此三种属性相应的三大价值,即幸福、正义、崇高。采用这一理论和方法来考察,“德治”依据的是人的精神性,追求崇高价值;“法治”依据的是人的社会性,追求正义价值。据此分析,“为政以德”与“依法治国”不存在孰优孰劣、非此即彼的问题。

二、弘扬孔子“为政以德”思想坚持“选贤与能”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孔子提出了“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的用人观点。具体的贤才标准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为政者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还要有一技之长。孔子主张有德者居高位,“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有德者居高位可以匡正世风治国安民,可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消极腐败现象被揭露出来,其中最为人诟病的现象是官二代接班,如:某书记的公子当了副县长,某市长的女儿当了副书记,某主任的女婿当了常委,某部长的外甥成了科长等等。“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列从必尊,此以世举贤也。”(《荀子君子》)“以世举贤,这种官二代”接班现象,在两千多年前就为孔子所坚决反对。与当今共产党提出“用人为贤,反对为亲”的观点是一致的。

三、弘扬孔子“为政以德”思想,应具备高于普通群众的道德品质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主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即为政者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像北极星一样成为天之枢,才能带领人民实现国家的富强。孔子指出,“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感动从正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之上风必偃。”(《论语颜渊》)执政者只有自身品德端正、遵守法纪才能领导群众,天下才会呈现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感不用情”(《论语子路》)的和谐局面。为政者(即君子)的德行如同风一样,长风浩浩,大气磅礴;普通民众(即小人)的德行如同草一样,是柔和的,可以被塑造的。为政者的德行起着引导社会风气的示范作用。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已把为政者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上升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但是,轰动全国舆论的重庆官场不雅视频案中,前重庆市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辩称只是“错找了一个女人”,以图开脱罪责。从其13年有期徒刑的判决结果看,此辩解显然没有被法庭采信,当然更不会被社会舆论所接受。普通群众“错找了一个女人”或许没什么大不了,但领导干部、为政者却不能以“错找了一个女人”蒙混过关。为政者作为“大人君子”,其在道德品质上的标准,应比普通群众的要求高。

四、弘扬孔子“为政以德”思想,民要“有耻且格”,官更不能“免而无耻”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认为,一味以强制性的政令督导人,以刑罚的手段使人们的行为整齐划一,其结果只会使百姓心存侥幸以设法避免受到惩处而变得不再有羞耻感,相反,以德行的教化引导人,以礼仪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百姓则会因为耻于作奸犯科而自己矫正自己。孔子规谏当政者“为政以德”,主张对百姓“道之以德”,反对“免而无耻”的世风日下,期待“有耻且格”的和谐社会。我认为,“道之以德”的理想目标不能仅针对百姓,也应加诸为政的官员,民要“有耻且格”,官更不能“免而无耻”。这是孔子此段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所不能忽视的意义。但是在欣欣向荣,一派升平的同时,我们也无奈地看到,各种社会矛盾聚集,诸多社会弊端显现,人人浮躁,不良情绪日益高涨。究其根源,其实是信仰缺失,道德紊乱,道德败坏环境的破坏程度,甚至到了让人痛心疾首的地步。正如报载称:郑州一娱乐场所的电子屏打出“热烈欢迎项城市田局长”的欢迎语,并祝“身体健康、全家幸福”。曝光后,项城市委宣传部官员表示,市里有六七位田姓局长、副局长,21日都没有到郑州出差,字幕欢迎“可能是一场恶作剧,也可能是酒吧在炒作”。该市纪委的工作人员则表示,不清楚是哪个局的田局长,叫什么名字,“所以无法调查”。现在这位“田局长”已被查实并已停职处理,两个官方机构的回复,均被事实否定,斥其厚颜无耻并不为过,但没有违法不受追究,被舆论打脸依旧安然,这事可使人感到啼笑皆非而深思。

五、弘扬孔子“为政以德”思想,职能部门需各司其职,做好分内事,坦然面对批评监督

两千多年前,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道德政治遇到的问题,发展的规律与今天的牢记宗旨,当官为民有相通之处,他的丰富蕴含和成功经验,推行态度坚决彻底,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等都值得借鉴。

在历史上,子路与孔子讨论为政,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在这里,孔子把为政的首要条件看成是“正名”。“正名”的现代意义在于政府职能部门和官员要职当其位,各司其职,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不越职而谋,随意越权扩权,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而且,作为为政者的君子,应该有坦然接受批评的风度和勇于改正错误的勇气。孔子说:“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论语子罕》)意思是说,合乎原则的告诫,能不听从吗?听了后改正自己的错误才可贵。恭顺赞美的话,听了能不高兴吗?对它冷静进行分析才可贵。这里阐述的是要正确对待批评与表扬。为政者、当权者处于公众视野下更应该正视自己的过失,有改过迁善的勇气。“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即使批评错了,也不应当去怪罪于批评者。“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礼记礼运篇》借孔子之口描绘了人类理想社会的崇高目标:“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大同社会”的治国蓝图里,执政者有公正无私的品德,有仁民爱物的襟怀,国家能够为所有的弱势群体提供生活保障,社会风气端正淳朴,人人都具有正直善良的美德。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同社会”仍然是我们孜孜追求的目标。孔子提出的实现“大同社会”的途径就是“为政以德”。“学而优则仕”,为政者作为社会精英群体,是社会主流价值的代表,其德性德行对塑造整个国家民族的价值观起着巨大的示范引领作用。而官场官员失德的现象给整个国家民族的价值观造成的消极影响,是无论树立多少个道德模范、感动人物都难以弥补的。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使之契合于时代的新要求,爱惜民主,抚恤民瘼,当官为民,造福于民的思想去执法和行政。为共筑精神、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院所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