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 010-85693631
传真: 010-85693631
邮箱: zgycxyjs@126.com
所址: 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国际贸易中心A座1018室
邮编: 101100
关于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安徽建设学校依托企业办学,服务企业发展为案例
2015-06-11

安徽建设学校  余荣堂

 

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中职学校培养适应社会(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打破封闭式办学模式,最好的方法是校企共建(合作)办学,打开校门,走出去,请进来,建立起较为紧密的校企合作平台,合作办专业,合作办班,实行“近距离”办学,“定单式教育”。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安徽建设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具有“双体”、“双师”、“双证”、“双赢”四个方面的特色,即学校与企业作为两个育人主体共同承担技能型人才的培育重任;教师同时具有从事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指导的能力;学生同时取得反映学历水平、职业资格或执业能力的证书;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共享成果、共同发展。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专业、课程、实习基地建设的催化器和重要保证,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

一、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走产学相结合的关键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一)校企合作可以很好地衔接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

进行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派出教师到企业进行岗位知识点、技能点的考察和搜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的标准,然后聘请企业技术能手一起打造适合该工种、该专业的优质教材,并按照学生基础和接受程度,合理安排教学年度和学期计划,做到前后连贯、承前启后。在实践教学安排上突出增加工艺性、设计性和综合性教学环节,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并能及时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科技和现代化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内容,使教学内容和手段与产业、科技的发展密切结合。学校对课程改革,进行专业改造,使得课程设置和专业更加能适应市场需求,更加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调查显示,安徽企业工人工资水平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很多技术都是外国企业、研究机构的专利。这些企业很大程度上是给外国著名企业“打工”。这就说明企业迫切需要富有创造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企业从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势,在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或实验中心,研发新产品、进行技术革新,还可以依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满足开发新技术、新工艺的高技能人才需求。

校企合作,企业不仅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同时还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并提供一定的师资培养方案,确立紧密型关系。在校企双方紧密型合作过程中,由于教学计划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所以学生在实习前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使企业感受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同时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缩短新员工上岗的“磨合期”;获得了实惠与利益,提高了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企业通过与中职学校的合作,优先获得了最佳的人力资源,为各关键岗位做好了人才储备,提高了招聘的有效性,满足了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技能训练特色

中职教育的内容必须坚持以技能为核心,也就是突出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将技能培养放在首位。只有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培养职业道德好、职业技能强的人才才能赢得社会的欢迎,学校才能生存和发展。当前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和就业水平是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中职学校在理论教学方面师资比较充足,但在技能训练方面往往由于设备资源、条件、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不足而受限制,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满足技能训练的要求。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为学校提供教学服务,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企业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训条件,学校依托企业培训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增加了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校企合作,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有极大的优势。学生通过到企业实习,可以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参与生产过程,可以提高质量意识和职业意识,端正学习态度和就业观念。贴近企业、贴近生产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过渡”打下基础。

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技能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实训条件、教学手段、培训模式更加贴近企业,贴近生产,学生能较快地熟悉企业,熟悉企业的技术和生产工艺流程,熟悉企业的用工制度和企业文化,从而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自觉性。企业里安排的兼职实训教师,一般都是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他们不仅技能出众,而且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比起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有很大的技能优势,能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实训中采用“师傅带徒弟”式的上机操作模式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在生产岗位上的“传、帮、带”,进一步强化技能操作训练,逐步形成岗位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能独立完成岗位技能的操作,具有企业要求的岗位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立即投入工作,一上岗便能独立完成任务。

二、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中职学校与产业部门(包括行业、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优势互补式的合作,是中职学校利用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等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利用学校与产业、培训、科研等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中职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走产学训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多年来,安徽建设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摸索出一条成功路子。

(一)安徽建设学校校企合作的一些具体做法

1、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确定学生培养目标

1)校企商定专业设置。为了适应建设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我校每年初都要与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一起对建设市场环境和人力资源需求进行分析研判,从而合理确定当年招生专业。同时,每个大类专业成立了校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邀请来自企业知名专家和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指导、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其它教学环节。在校企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及用人单位意见,拟订教学计划;明确毕业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和知识、能力结构;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根据企业的要求,及时修订教学计划,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和需求。

2)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邀请企业和行业参与,强化企业、行业在学院人才培养中的指导作用,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符合企业、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每年聘请10余位知名行业、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实践专家共同研究制定,科学构建适应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建课程与教学资源,尤其特别重视和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创新教学和学习方式;试行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强化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实践,专业顶岗实习原则上不少于一年。

3)校企合作编写教材。充分发挥教师了解教学规律、教材编写规范要求,企业工程第一线技术人员熟知工程技术的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掌握大量工程技术案例、业务流程等等的特长,形成由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专家和学校多年从事专业教育并卓有成效的教师共同组成“双主体”教材编写组,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岗位实际,简明、易懂、实用。近两年我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编写完成了《建筑机械》、《装饰CAD》、《建筑材料》等15门校本教材,重新审定了《地基基础》、《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施工技术》等16门市校级精品课程,其中3门课程《公差与配合》、《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装饰构造与识图》获得安徽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由我校牵头,企业行业共同参与制定的《安徽省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标准指导方案》得到安徽省教育厅、住建厅及有关专家的肯定并评审通过。

2、订单培养,合作育人

1)冠名班形式。近年来,我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合作培养模式,探讨合作育人方法,积极实施企业冠名班办学。先后与安徽建工集团、安徽路桥集团、中铁四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滁州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合肥美菱集团和安徽水利等单位签订冠名培养协议,实施了“安徽建工班”“安徽路桥班”“中铁四局班”“滁州建工班”、“美菱班”等16个班1000余人的冠名培养。通过与企业合作举办冠名班,使校企双方各自尝到了甜头,既促进了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为企业输送了量身定制的急需人才,同时也彰显了企业文化和企业需求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了校企双赢。

2)订单培养形式。这是我校积极探索多元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一种。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或由企业单方单独选拔学生,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2013年,我校与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定向委培协议,采用“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模式。学员由安徽水利公司负责并面向本公司职工子女招收,经过严格的初试和复试,通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多方面考核,安徽水利公司从460位报名者中选拔106名学员,委托我校培养,并且企业全过程参与培养与管理。

3)引企入校形式。2012年,我校与安徽安徽建机公司签订“订单式”的产品加工合同。即我校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在学校内模拟企业生产车间情景和管理模式,并按照企业提供的图纸要求,在教学环境下,组织学生生产实习和产品加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校中厂”。这种实践性的培养方法,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实现了校企无缝对接,为学生之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同时企业按协议要求为学校提供产品加工钢材,也为学校有效降低了办学成本。

4)共建实训基地形式。我校已与安徽建工集团、安徽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安徽建筑机械有限公司、安徽省一建工程公司、安徽二建工程公司、安徽三建工程公司、安徽滁州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广厦集团、安徽亚坤建设集团等36家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关系。同时我校还是实训基地公司职工的培训基地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基地,我校每年为实训基地企业提供职工继续再教育服务,帮助职工完成函授本科和专科的学习,并对职工提供“中级-高级-技师”一条龙式的技能鉴定培训。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学校工厂化、工厂教室化”的全新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各得其所,实现了多方共赢。

3、方便企业,送培上门

近年来,我校结合建筑行业的特点,以企业需求为动力,采取开放式的办学模式,积极探索与企业的多方面、宽领域、深层次的合作,扩大合作内涵,坚持送教上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主动安排优秀老师赴校外、省外上门送教送考、培训考核。并根据企业的工作特点,采取夜班、周末班、半工半读班等多种办班形式培训。对企业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岗位证书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其他需求培训。每年都要赴京、津、沪、渝等地,对安徽施工队伍员工进行技术轮训。此举深受企业欢迎。

(二)安徽建设学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成果

1、产教融合,特色凸现

近年来,我校依托行业办学,对接产业定位,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98.63%,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建筑装饰、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对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毕业生在理论基础、职业素质、工作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称职率”达到了98%,取得了“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显著成绩。居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对招生工作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近年来招生名列省内同类院校前茅。

我校依托安徽建工集团、安徽建设职教集团,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从高校、企业聘请几十位知名专家、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论证新专业的构建,修订人才培养与专业教学计划方案,完善人才培养标准,修订并完善考核评价标准;围绕企业需求人才的规格构建“能力模块、层次递进、工学交替”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教学管理改革,建立起具有校企融合特色的、开放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建设,使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创新。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结合行业、专业特点,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积极与企业合作,探索共建、共管并融专业实训教学计划、学生实习实训、技术研发和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体现实训基地的“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设备生产化”的特征。

2、多元辐射,催化效应

一是通过组建安徽建设职教集团,推进校企合作,扩大社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培育职教建设人才的影响;二是引入企业理念、文化进校园,聘请企业专家进行新生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加深对专业和行业的认知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敬业爱岗精神;三是发挥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互补优势,引入企业专业人才和实际工程案例进行仿真模拟教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四是对照行业规范标准和企业发展需求,革新教学内容和课程教材。近年来,我们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在工学结合、教学创新研究、社会服务及应用科研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有效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突出整体优势和专业特色,形成以职教院校为主体、以行业为依托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提高了职业学校适应市场的整体竞争能力,努力打造现代建设行业职业教育品牌。

(三)在校企合作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

1、部分企业积极性不高

从总体上来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企业害怕推行“双元制”会增加成本,导致企业的实际竞争力下降。由于有大量可使用的廉价劳动力,使得企业在中短期内普遍缺乏按较高标准来培训员工的动力,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降低,高水平、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短缺,也使得企业不愿承担风险去花大价钱培训员工,害怕最后导致落空现象的出现。同时在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时,企业因担心出安全问题而不欢迎。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合作。

2、部分农民工对学习要求不迫切

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农民工对技能培训热情不高。农民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很容易满足。大多数农民工只注重眼前利益,对自身发展缺乏长远考虑。另外,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工技能培训热情,在部分人心中形成了“学历无用论”,因此一些农民工对参加培训学习技能失去了信心,参训热情不高。原因有以下几点:(1)农民工自己本身的原因对学习热情不高;(2)农民工本身较分散,流动性大,难以组织和进行针对性的培训;(3)因家庭原因,因家庭负担及配偶文化程度在很大一部分上左右了农民工继续学习的决定;(4)经济原因,很多农民工本身收入不高,继续学习花费相当的金钱、时间也使他们不愿学习。

3、政府和行业应加大政策支持,调动企业积极性

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对校企合作宏观协调和指导,通过政策鼓励推动校企合作向高层次发展。如组建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委员会,明确参与各方的责、权、利,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共享机制、监督和约束机制等长效运行机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第一,在行业内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支持企业参与,如评价审核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资质,并规定获得资质的企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企业教育培训资金、参与职业教育有关活动等方面可得到优先支持。第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参与,对有资格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如贴息贷款、税收减免、财政补贴、项目立项、评先评优等。

4、严格持证上岗

全面实行建筑施工企业重要岗位和技术工人持证上岗制度,是建筑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加大措施力度,按照《建筑业关键岗位持证上岗标准》要求,使持证上岗有标可依,有章可循。建筑业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是建筑业行业本身特点决定的,是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的强制规定,是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二是发挥行业管理优势,进一步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将企业持证率、上岗持证率列入市场检查、资质管理、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和评先奖优表彰考核指标。

5、学校要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基于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综合考量,如何满足企业的这种需求?如我校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了“以理论教育为基础,以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为重点,以专业特长培养为特色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三大培养体系”的交互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即以宽口径、重应用为原则,构建并完善专业教育与理论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并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及技能大赛活动有机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健全人格,提升素质为目标,构建并完善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有机结合的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体系。同时加强“三大培养体系”之间的相互协调与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在知识应用、实践动手、职业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全面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的提高,随着政府相应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必将成为企业心中的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前景会更加广阔,因为我们坚信,唯有校企合作才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院所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