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 010-85693631
传真: 010-85693631
邮箱: zgycxyjs@126.com
所址: 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国际贸易中心A座1018室
邮编: 101100
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学家论坛在北京举行
2023/10/8

9月23-25日,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学家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800位专家学者、企业家、科技工作者等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未来。本届论坛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体建设,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生态体系”为主题,旨在推动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合作,为科技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生态体系构建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提供科技创新发展思路和见解。会议期间,还召开了第七届中国企业首席科学家论坛。


image.png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等领导出席会议活动。陈至立在致辞中提到,科学家站在科学技术的最前沿,企业家是创业创新的主力军,都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希望科学家与企业家通过科学家论坛这形式广泛交流、融合发展。齐续春在致辞中提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是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布局,要为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力军作用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image.png


中国科学家论坛主席、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院长、北京新闻文化研究所所长陈贵在致辞中提到,中国科学家论坛创办二十多年来,论坛始终从科技创新角度,弘扬科学精神,推动科技进步。努力引导科技界、企业界践行中国现代化的科技使命,始终呼吁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在自主创新领域的深度融合。创办以来,论坛试图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时代脉搏、科学技术影响产业动向,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交流合作的平台,努力发出权威性、前瞻性、战略性智库的声音。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科学家论坛要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他提到,总书记今年九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质生产力,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未来产业生态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而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用未来产业升级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和竞争优势。只有形成新质生产力,才可以培育形成新产业,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增长模式必须依托新质生产力,必须依托科技自立自强,必须依托生态化体系化创新。


image.png

(汪懋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电子信息技术与自动化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汪懋华院士在作题为《实现数字科技强农战略,赋能乡村振兴创新发展》的专题报告时强调,要基于信息和智慧,管理好复杂的农业系统,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智能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也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向农业、农村发展的信息服务业创新提出了迫切需求。


image.png

(王恩东  中国工程院院士、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计算机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在作题为《计算力,智慧时代生产力》的专题报告时,深刻阐释了算力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以及计算技术与产业所构建的新的发展格局。他指出,计算力在智慧时代的核心地位,决定了智慧时代核心基础设施是计算力生产中心。当前人类社会处于智慧升级转型期,计算力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征,各国政府对于IT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断增加,新型计算力竞争已经开始。发展计算产业,建设算力基础设施,对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image.png

(张宏科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通信与网络技术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与网络技术专家张宏科在作题为《新型互联网的研究与探索》的专题报告时提出,开展新型网络技术研究以应对新趋势新挑战,是当前的国际共识。开展新型互联网研究与实践,对推动新型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抢占未来经济主战场,摆脱被动局面,满足网络强国重大迫切战略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image.png

(侯立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工程专家金涌,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侯立安在作题为《双碳目标下减污降碳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的专题报告时,对“双碳”目标政策进行了详细地解析,肯定了我国“双碳”目标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并针对我国“双碳”目标下的减污降碳新技术与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image.png

(倪维斗 中国工程院院士、动力机械工程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动力机械工程专家倪维斗在作题为《“双碳”背景下构建基于生物质的新型生态能源系统》的专题报告时,探讨了从“双碳”背景下生物质能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建议对我国1.4亿公顷宜林“四荒”地和超百亿吨农业废弃物进行利用。在燃料供给方面,他认为,4.5MW分布式生态能源电站的燃料供给有两种路径,第一种是有机固体废弃物的收集;第二种是种植速生能源林。


image.png


(范维澄 中国工程院院士、火灾安全科学与工程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火灾安全科学与工程专家范维澄在作题为《产学研融合,构建公共安全产业生态体系的思考与实践》的专题报告时表示,我国在构建重大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体系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致使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与应急管理能力仍不足,技术装备和预警预防还不够完善。要高度重视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救援的专项规划建设,要在强化风险评估、监测、预警的同时,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院所、高校和企业合作优势,加深国内外安全领域之间的合作,推动新方案、新技术、新装备的研究与融合应用,建立起灵活、机动、高效的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救援体系。


image.png

(韩布兴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韩布兴在作题为《绿色化学与碳中和》的专题报告表示,实现碳中和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科学技术重大进步、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等多方面,其最核心的科学问题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换。发展绿色化学和绿色碳科学是实现化学工业持续发展、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image.png

(金涌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工程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工程专家金涌在作题为《碳中和的创新机遇》的专题报告时表示,碳中和不是一个单纯的能源问题,而是一个深刻的、广泛的社会变革。中国能源面临的问题不解决,中国就会被国外卡脖子。中国正在从一个粗放的、工业化时代变成一个信息化的、数字化的、高端制造的时代,从化石能源时代要转换成可再生能源时代,从燃料变成材料的时代,变成循环经济的时代。他提到,我国正好以碳中和作为一个巨大的驱动力,来驱动中国的转型,实现碳中和,中国会走上了一个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image.png

(王兆凯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水产工程学家)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水产工程学家王兆凯在作题为《从海洋里提取的抗菌素》专题报告时,介绍了抗菌素研究的必要性、硅藻对真菌的压抑作用、藻类产生抗生素的原因等。


image.png

(倪合宇 加拿大医学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圣迈克尔医院“血液学-肿瘤-免疫病”研究中心主任)


加拿大医学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圣迈克尔医院“血液学-肿瘤-免疫病”研究中心主任倪合宇在作题为《血小板与人类的重大疾病——科学的新发现和原创大药的研发》的专题报告,介绍了血小板在止血与血栓形成中的经典角色,以及其在炎症、传染病、适应性免疫等过程中的“非经典”角色。倪教授利用体内显微摄影技术,观察到不依赖于纤维蛋白原的血小板聚集的过程,并对其潜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image.png


本届论坛设立了多个分论坛和专题讨论,涵盖了人工智能、环境工程、信息技术、新材料、生态文明、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参会专家学者将在会上深入探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共同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


image.png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十二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齐让,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景安等领导专家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家论坛秘书长、发现杂志社副社长栾红燕,财经主持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副院长杨晋分别主持了相关活动。


image.png


中国医师协会原副会长、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陆君,中国医学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叶祖光,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药理毒理研究中心毒理室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高南南,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寇秋爱,北京同仁医院眼底病科、主任医师、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陈惠茹,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眼科主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普健康教育中心主任王志强,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创伤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方敏,复旦大学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希燕,华夏工联网智能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执行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赵建新,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原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杨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王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执行院长赵明威,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眼科主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普健康教育中心主任王志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机关服务局原局长、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首席专家、主任医师孙涛,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专家王兆凯,美国心脏学院院士专家魏启明,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原副总工程师、研究员 任景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主任医师郜志广,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研究员、北京市环保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 彭应登,北京煤科院装备分院总工程师、研究员姚永辉,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罗宏,生态环境部科技发展中心研究员李安定,中材地质工程勘查研究院高工闵建锋,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余杰等六十多位各学科领域专家会前会中参与了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咨询鉴定评审三十多项,北京码头智库联合中国科学家论坛组委会组织了科技创新企业经验专题访谈《发现科技之美》录制人次三百多场。


image.png


据了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实力的提升,中国科学家论坛也在逐渐扩大其影响力。每届论坛都涵盖了越来越多的学科领域和参与者,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之一。突出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是当前科技创新强调的重点方向。在新形势下,中国科学家论坛实现了从“学术交流平台”向“科技赋能平台”的转变,积极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推动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深度融合,为实体经济服务,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image.png


本届论坛设计了包括主题演讲、分论坛、学术交流、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展示、科技成果投融资对接等多项活动,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参与。会上60多位优秀企业家代表在本届论坛上作了创新分享。与会嘉宾纷纷表示,中国科学家论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是了解科技前沿发展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渠道,为科学家与企业家的交融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对接桥梁,一定能为我国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image.png


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学家论坛由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中国未来研究会企业家分会、发现杂志社联合主办。中国科学家论坛创办于2002年,以“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宗旨,是聚焦科技重大战略议题,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平台。

院所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