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 010-85693631
传真: 010-85693631
邮箱: zgycxyjs@126.com
所址: 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国际贸易中心A座1018室
邮编: 101100
中国能力:墨卡托报告的四重焦虑
2018-06-15

文章来源:观察者网;作者:俞宙明

在中德之间的交流中,“不对等”问题是一大挑战。中德两国无论是在民众的互相了解、还是在双方的交流愿望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不对等状况,中国的行为者往往会有一种“剃头挑子一头热”,无处着力的感觉。

事实上,“不对等”的感觉并非我们中国人所独有。读一读德国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刚刚拿出的“中国能力”报告,就会发现,他们一样有类似的“不对等”困扰,而且这种困扰甚至已经到了焦虑的地步。

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logo

这份报告的全称是《掌握中国知识,运用中国能力:在德国拓展中国能力的出发点》(以下简称“墨卡托报告”),于2018年5月7日在德国外交部、德国联邦教研部和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三方联合召集的专业会议上发布。报告的数据来源于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中国能力在德国”调研项目。

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底,该中心受德国联邦教研部和外交部资助,在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的支持下,以教育为切入点,对德国的中国能力状况进行了全面调研,调查内容包括德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汉语课程的开设、中国知识的传授和中德学生交流等,同时还进行了大规模的专家访谈。在此基础上撰写的墨卡托报告系统地梳理了德国政治、经济与社会各个领域拥有中国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这里要首先解释一下“中国能力”这个概念。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上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同时也随着中德关系在各领域的不断深化,中国能力一词逐渐进入德国政府和德国智库的关键词行列。2015年德国教研部推出的《中国战略2015-2020》把中国能力定义为“理解中国的能力”,以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为主,以与中国成功合作为目标。

而墨卡托报告则更进一层,把中国能力的定义扩展到了对中国当代政治、经济、社会及历史的了解,直至与各行各业相关的知识。报告的标题也显示,撰写者希望人们不仅掌握知识,还要有能力把这些知识付诸实践。

德国的中国能力状况究竟如何?墨卡托报告得出的结论并不乐观,认为形势紧迫、挑战巨大。报告的字里行间透出了深深的焦虑。

第一重焦虑,认识不对等,德国人对中国太缺乏认识。报告指出,德国各界和德国大部分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仍然停留在陈旧的偏见中,真正熟悉当代中国情况、具备语言能力,并能够与中国伙伴进行积极互动的人才非常缺乏。而同时,调查中接触的多数被访者都认为,中国人所拥有的德国能力,要大大超过德国人所拥有的中国能力,中国人更了解德国的情况、德语能力更好,并大多曾较长时期在德国留学居住。

第二重焦虑,意愿不对等,德国人似乎缺乏了解中国的意愿。德国人虽然急需更新中国知识,但他们认识和了解中国的积极性反而普遍不高。这方面甚至不需要拿中国人对德国的兴趣来做对比,仅从欧洲看,德国人的积极性也是较差的。数年以来,德国学习汉语的中小学生人数一直在5000人左右止步不前,完全无法与法国的38000人相比。同时,德国学生也不愿意前往中国进行长期交流,自2011年以来,PASCH校际短期交流等项目的报名人数甚至呈现下降趋势。

第三重焦虑,影响不对等,担心德国被中国影响。墨卡托报告对中国走近国际舞台中央的自信与积极的新姿态持警惕态度。报告提到,中国试图“通过对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界精英、媒体、公民社会和教育机构有技巧地施加影响”来争取获得接受,而“孔子学院等中国教育机构不断扩展其课程规模,将会对那些本身对中国缺乏前期了解的德国民众产生持续的影响”,改变他们对中国的看法。在这种担忧下,墨卡托报告一再强调,建设中国能力要“以我为主”,中国方面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第四重焦虑,条件不对等,汉语似乎要比德语难学很多。墨卡托报告得出的结论是,要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并使语言学习能与专业学习二者兼顾、相辅相成,最好的途径是从小开始,有连续性地学习汉语课程。然而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师资的缺乏都是最大的软肋。而如果要如上文所说,很大程度上排斥孔院等中方机构,做到以德国本国的力量为主导,则这个缺口如何补上就更难以想象了。

院所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