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 010-85693631
传真: 010-85693631
邮箱: zgycxyjs@126.com
所址: 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国际贸易中心A座1018室
邮编: 101100
科普: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土壤
2019-07-1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中国已经进入全面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全方位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教育,进一步提高民族科学素质,已成为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因此,广泛开展社会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是推进我国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必然要求。

科普,即科学普及,其功能是通过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使公众通过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具有运用科学态度和方法判断及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从而具备求真唯实的科学世界观。科普,对于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有助于公众培养对科技工作的兴趣,建立从事科技事业的意愿,还能够帮助公众理解政府在科技方面的重要政策和重大投入,支持国家的重大科技发展战略和重要科研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研究表明,17世纪晚期的科学革命至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之间的这个时期,是欧洲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的关键阶段。企业家、科学家和技术发明家之间的交流和传播,新技术新产品向社会基层的扩散和流动,都加速了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进程,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基础和环境。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出现,需要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这要求广大消费主体具有消费这种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才能使创新行为得以持续,创新价值得以实现。而科普正是为创新提供技术市场和消费市场的重要手段。如果将科技工作看作一座金字塔,那么科技创新是塔尖,科普就是塔基。塔尖要出彩,关键在于塔基要牢固,如果塔基不稳固,那么塔尖也难以持久。公民科学素养的高低程度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基础和综合国力,科普是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国际上评价公民科学素质的通行做法是:通过调查获得在“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三方面都达标的公民比例。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是决定国家整体素质的重要指标,至少10%的公民具备科学素养是该国家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节点,我国已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0%的目标写入了“十三五”规划。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了科学素质的“官方”定义:“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申恩(Shen,1975)将从科学素质的功能角度,将科学素质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实用(practical)科学素质;公民(civic)科学素质;文化(cultural)科学素质。

公民科学素质决定国家综合国力

美国科学促进会从1985年起制订了一项面向未来70多年,致力于提高全体美国人科学素质的长远计划——“2061计划”,提出了到2061年哈雷彗星再次回归时,美国公民人人具有科学素质的目标。这一计划直接影响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制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欧盟在2003年分别实施了“欧洲研究区”和“科学与社会”两大战略计划,其中“科学与社会”是一项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公民素质,推动科学与社会融洽的长远战略,内容包括科技、教育、公民参与欧洲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科技知识的应用等各个方面;加拿大、韩国等国政府在制定21世纪初期的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时,也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文化的互动。

2018年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8.47%,比2015年第九次调查的6.2%提高了近2.3%,而2010年的这一数据只有3.27%。这与我国政府不断加大科普投入和公众积极参与有很大关系,据科技部2017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科普场馆1439个,比2016年增加了46个。当年,全国科普经费共筹集160.05亿元,7.7亿人次参加各类科普活动。

科普工作要注重人文主义精神和情怀塑造

到2020年要实现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以上的目标,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不仅科普宣教观念要创新,传播形式也要创新,特别是要借助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科普工作服务。

科普就是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理念,倡导科学方法,这三个“科学”一词,一般认为所指的自然科学。无论是科学还是科普,我们首先要避免掉入实用性和实用主义的陷阱,老子言道:无用,为之大用。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才能全面的理解科学精神。实际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并不是泾渭分明、严格区分的,而是互相交叉、互相影响的。如果缺乏基本的人文科学和人文情怀,那么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就会缺乏人性关怀和道德支撑。当前,我国自高中开始的“文理分科”,很大程度上并不利于高端人才的培养,缺乏必要哲学与人文支撑的高科技人才往往发展到一定高度就陷入瓶颈。 因此,对于我国科普工作来说,科学知识和科学理念的传播依然重要,但另一方面,同样需要加强哲学思维、逻辑、常识、审美、艺术和理性思维的传播和培养,公民养成批判、质疑、好奇的探索习惯,培养公众客观看待问题和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优秀的科普作品不在于向读者或受众灌输多少知识,而是能改变或影响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科普的目的,不在于向人们传递知识,而在于使人思考人类和地球的命运。而事实上,知识没那么重要,因为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未来某天可能就会过时,即便不知道这些具体知识也不是什么问题。但作为人类,一定要知道的是,你所处的世界非常大,未知非常多,找到你感兴趣的事物,然后去理解它。

科技博物馆等是最有效的科普宣教基地,对点燃孩子对宇宙、世界、科学想象力和好奇心至关重要。当前,随着5G、VR等技术的加速应用,随着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的快速普及,科学家可以通过最新颖、最直观的形式直接与网友互动,搭建交流平台,解答公众关注;各类科技知识可通过视频形式更生动、更全面得以展现,公众也能以更大的积极性和更高的参与度获取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理念。

科普,并不高深,却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科普,虽不起眼,但与科技创新的成败息息相关。希望我们的各级政府,更加重视科普事业,也希望我们的民众,更积极参与科普事业,共同构筑科技创新大厦的宽厚永久的基石。


院所链接